每一分都关键!这届中超为何如此残酷?

作者:小小主编发布时间:2025-08-26 14:42:46阅读次数:0

图片

图片

昨晚的中超第22轮,北京国安在工体4比0击败武汉三镇;赛后国安积分达48分,落后领头羊上海申花1分,并与上海海港同积48分,成都蓉城为47分。也就是说前四名仅在2分之内。同时积分榜末四位目前为梅州客家、深圳新鹏城、青岛海牛、长春亚泰,分差在17至15分之间,彼此也只差2分。赛后有位资深的媒体同行这样感慨:中超迎来了史上最残酷争冠、保级大战。

图片

8月9日19时30分,上海体育场,中超第20轮上演“火星撞地球”的焦点大战。作为积分榜领头羊,上海申花队在主场以1比2不敌上海海港队。 这也是申花、海港历史上第35次“红蓝大战”,也是中超联赛第26次“上海德比”。600031名球迷入场观赛,也创造申花主场上海体育场在改建后的上座率新高。

图片

新华社照片,北京,2025年3月29日 3月29日,成都蓉城队球员费利佩(右二)在进球后庆祝。 当日,在2025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第三轮比赛中,北京国安队主场1比1战平成都蓉城队。 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

六大原因导致“中超群战”

今年中超为何形成了“前四咬成一团、末四同样胶着”的态势呢?我认为有六点原因。

第一,投入结构与治理框架稳定化,带来整体竞争度回升。今年是中足联(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)接管职业联赛组织运营后的首个完整赛季,联赛在“16队、主客场双循环、共30轮”的基础秩序上运行,中足联对赛风赛纪、竞赛组织与商业秩序的规则不断细化,职业层面的“可预期性”显著增强。可预期的环境抑制了“短期暴冲”,强化了球队长期建设,最终的直接结果就是强弱差距被压缩,积分“挤在一起”。

第二,球员政策“稳中有松”,阵容深度成为赢家分水岭。2025赛季延续了外援“全年累计最多注册6名、两窗合计不超6”的框架,比赛当日可报名并上场的外援名额上限保持稳定。这种政策既避免极端“堆人”造成的断层,又迫使争冠队在外援配置与轮换质量上做更精细的平衡。

第三,教练与打法的升级,让“细节战”决定胜负。以北京国安为例,塞蒂恩上任后强调控球与前场配合,最近对三镇的4比0,主帅赛后就把“细节执行”点名为胜因;在强强对话密集的收官阶段,谁能把控球到位、压迫得当、死球战术更有效,往往就能更胜一筹。

第四,“多线作战+魔鬼客场”扩大了悬念。9月16日申花客战江原的亚冠精英联赛首轮刚踢完,9月21日就要主场对阵蓉城;同一比赛日海港要在工体挑战国安。海港还要在8月30日客战蓉城、10月26日客战泰山,三场硬骨头都在客场。赛程让体能与板凳厚度的重要性被放大,强队更容易在客场或穿插亚冠的“夹心周”里掉分,也就给到了其他球队追赶的机会。

第五,联赛热度回暖、主客场氛围增强,“主场分”的价值变大。新华社给到的数据表明,前13轮中超累计上座约246万人、场均2.4万人,较上季同期增长两成多。更滚烫的看台声音,意味着中游与升班马在主场不再“背景板”,豪门的每个客场都更难打,赛季“平均难度”抬高,积分自然更紧。

第六,本土核心的稳定输出,让强队“不只靠外援”。从数据可以看到,申花中场高天意目前位居助攻数霸榜。浙江的王钰栋也有两位数进球,位列射手榜前六。本土球员在关键节点的“续命球”越来越多,这也抹平了过去靠个别外援“连胜带飞”的极端现象。

悬念是红利,也是考题

对联赛而言,“两端同时胶着”的直接好处,是观赛体验和话题度的显著提升。一个极小分差就能撬动榜首与降级区的座次变化,几乎每个比赛周末都具备叙事密度,这已反映在上座与收视的回升上。更长远的价值在于,激烈环境会倒逼俱乐部重视“确定性资产”,包括青训出品与训练细节。中足联阶段性数据显示,本赛季U21球员出场人次与时间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,年轻球员在“真刀真枪”的节奏里抢到上场与进球,联赛由此获得可持续的人才增量。

当然,胶着也有代价。双线作战与高密度赛程放大了伤病风险,任何一次“过劳型”波动都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;同时,细微判罚与意外因素在“薄边际”环境下更容易改变走向,这对裁判与赛风赛纪提出更高要求。所以依然要老生常谈:一个真正成熟的联赛,不只是把悬念做足,更要把组织与服务做厚。只有当商业、竞赛与治理三端形成稳定闭环,今天的“胶着好看”才能沉淀为明天的常态。

原标题:《每一分都关键!这届中超为何如此残酷?》

栏目主编:陈华

来源:作者:解放日报 姚勤毅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